09-192014
2014年9月17日《安吉新闻》第二版
                      “中德”奇迹:续写安吉新未来

  ■文/袁晶锦

  

  昨天,笔者在中德工程师学院校地交接仪式上访问了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根芳、安吉教科文新区(孝源街道)党委书记郑继农,两人就这一次政校合作的情况,以及中德学院落户将给安吉发展带来的“红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根芳:安吉创造了一个奇迹

  交接,意味着这所学校已经可以投入使用,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想着10月8日学生就要入校报到,作为中德项目的校方总指挥,既高兴又倍感压力,因为在此之前,新校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处理。

  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在孝源街道服务团队的有力支撑下,花费一年多时间建成一座校园,安吉人在自己的地域,用安吉的管理、建设模式,创造了一个建设奇迹。

  中德工程师学院体现了一个特有的建设理念:把安吉的地域文化、德国人的理性精神,以及浙江科技学院推寻的“科技之光”融合在一起。

  交接之后,校园将继续进行整改和完善,迎接四五千名师生到来;学校也将及时进行环保监测,通风、通气、整理,让新校园满足国家环保要求;尽快试运行,调试、检测各项设备,全面做好各项新生接待准备工作。

  中德工程师学院制定了一份全新的、以德国理念的、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教学方案,将以此培养专业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窗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验田”,力争成为安吉的一张“金名片”。全体师生走进安吉、服务安吉、智力支撑安吉。

  郑继农:安吉发展迎来新契机

  从目前看,中德工程师学院落户安吉,带来很多眼前的实际“好处”。为县内众多高中学子创造了一个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机会,同时具备就读硕士、留学德国的深造可能;其强大的师资力量也能为县内发展发挥“智库”作用。对孝源街道的老百姓而言,人气聚集、区域发展,会激发他们的发展理念,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

  随着中德工程师学院建成投入使用、省自然博物院迁址落户、上影集团开工建设等,各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教科文新区已经初具规模、蓄势腾飞,也朝着“成为安吉乃至浙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区、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幸福乡村样板区”目标推进。

  以中德工程师学院为基础,下一步会重点发展优质基础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建设高等教育配套研发、创意、生态研发产业园,通过科技项目合作,为今后10万人规模的集聚提供服务,为已有产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链接

  “安且吉兮古郡美,科技中德现智光;蓝图锦绣联手绘,大厦巍峨合力扛;皈山历来孝风正,孝源今日书声朗;政校合作结硕果,协同创新奏华章。”  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王建华

  中德工程师学院简介

  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中德工程师学院)位于县教科文新区内,定位为公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校区主要满足浙江科技学院与德国院校联合举办的中德工程师学院办学需求,以工科为主,办学规模为在校生5000人。项目建设用地约500亩,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

  中德工程师学院系经教育部批准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德方合作院校为位于德国北部石荷州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和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两所大学均为公立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均获得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承认。

09-192014
2014年9月17日《安吉新闻》第一版

                                  我县举行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交接仪式
                        中德工程师学院昨正式启用
                        陈伟俊宣布启用 王建华 叶高翔 单锦炎 沈铭权出席

■本报讯(金虎)  

  昨天上午,我县举行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交接仪式,这标志着中德工程师学院正式投入使用,我县与浙江科技学院的合作进入新阶段,翻开新篇章。

  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俊宣布校区正式启用。县委书记单锦炎、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先后在交接仪式上致辞。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沈铭权向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叶高翔交接校区钥匙。

  单锦炎在致辞中说,用于举办中德工程师学院的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是落户安吉的省重大产业建设项目。自2013年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地校双方始终秉持“合作、发展、共赢”理念,以打造全省首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目标,携手作战、攻坚克难,仅用了短短425天时间就完成了校区建设,这所体现德式风格和安吉地方特色,设计新颖、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大学校园,圆了46万安吉人民十多年的“大学梦”。

  单锦炎表示,安吉将以学院交付为新的起点,在全力为学院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地校合作,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实现互利共赢。

  王建华在致辞中表示,浙江科技学院将加大办学投入,充分利用德国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中德工程师学院更多的倾斜和支持,努力把安吉校区打造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一流、校地合作服务一流、生态环境一流、文化内涵一流的国际化、现代化校园,努力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化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金名片”。

  县领导梁为民、叶海珍、陆为民、吴佩勋、张建乐、王有娣、孙松、任贵明,浙江科技学院教职工代表,各乡镇(街道)、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交接仪式。

  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中德工程师学院)由浙江科技学院与安吉县共同建设,并与德国院校联合办学,为公办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以工科为主,首期办学规模为在校生5000人。


09-192014
2014年9月17日《安吉新闻》第一版

                                  我县举行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交接仪式
                        中德工程师学院昨正式启用
                        陈伟俊宣布启用 王建华 叶高翔 单锦炎 沈铭权出席

■本报讯(金虎)  

  昨天上午,我县举行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交接仪式,这标志着中德工程师学院正式投入使用,我县与浙江科技学院的合作进入新阶段,翻开新篇章。

  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俊宣布校区正式启用。县委书记单锦炎、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先后在交接仪式上致辞。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沈铭权向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叶高翔交接校区钥匙。

  单锦炎在致辞中说,用于举办中德工程师学院的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是落户安吉的省重大产业建设项目。自2013年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地校双方始终秉持“合作、发展、共赢”理念,以打造全省首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目标,携手作战、攻坚克难,仅用了短短425天时间就完成了校区建设,这所体现德式风格和安吉地方特色,设计新颖、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大学校园,圆了46万安吉人民十多年的“大学梦”。

  单锦炎表示,安吉将以学院交付为新的起点,在全力为学院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地校合作,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实现互利共赢。

  王建华在致辞中表示,浙江科技学院将加大办学投入,充分利用德国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中德工程师学院更多的倾斜和支持,努力把安吉校区打造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一流、校地合作服务一流、生态环境一流、文化内涵一流的国际化、现代化校园,努力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化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金名片”。

  县领导梁为民、叶海珍、陆为民、吴佩勋、张建乐、王有娣、孙松、任贵明,浙江科技学院教职工代表,各乡镇(街道)、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交接仪式。

  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中德工程师学院)由浙江科技学院与安吉县共同建设,并与德国院校联合办学,为公办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以工科为主,首期办学规模为在校生5000人。


09-192014
2014年9月16日《安吉新闻》第一版
425天建起一座大学城
——写在中德工程师学院建成交接之际

  ■文/袁晶锦

  

  昨天,孝源街道孝源村村民马家斌站在康山大道上,开心地张望崭新的中德工程师学院,“去年上半年,这里还是一片田野,只用了一年多时间,竟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学城。”

  2013年7月18日,中德工程师学院破土动工;

  2013年11月,第一幢单体建筑率先结顶;

  2014年3月,18幢单体建筑全部结顶;

  2014年9月16日,中德工程师学院正式建成交付。

  “项目落地后,推进速度可用令人惊叹来形容。”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根芳感慨不已。

  高效团队刷新“安吉速度”

  整整425天,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创造了新的“安吉速度”。

  回忆起整个建设过程,孝源街道副主任、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负责人熊国斌说,18幢单体同步建设,各工种交叉施工,每个工期都有1000多位工人集体施工,最高峰时达到了2000多人,真正做到了在建设现场争分夺秒,当天任务绝不拖过夜。

  如今,看得见是工人离开后拔地而起的崭新校园,看不见的是教科文新区整个服务团队和各部门不辞辛劳的付出。

  在熊国斌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近5米长的施工进度表,施工前期早已商议、细分每幢单体的建设工期,落实到下设项目部,更是把进度精确到了每一天。

  每天,熊国斌都在仔细理清当天的工程任务后,在正式上班前提早走进项目现场,监督施工、协调班组。“一天能接到100多个项目相关电话,要处理非常多。”熊国斌说,“白天不够用,晚上连着干,工作日不够用,那就把周末都用上,孝源街道服务团队整天都泡在了‘灰蒙蒙’的工地上。”

  如何分秒必争,确保每项施工都如期推进?汇集众力!

  每周四晚上,项目部都要召集所属的5个土建部、1个市政部、监理公司、设计单位等各方开例会,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细节问题,破解难题。每周五,集中住建、审计、安监、监察等各部门召开项目协调会,共同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问题。平日里,更是大小协调会不断。

  “各部门也纷纷抽调人员组成质量安全组、跟踪审计组、廉政检查组等奔赴在建设一线。”熊国斌介绍说,如此高效运转的团队全面推进了建设速度。

  精益求精锻造“安吉品质”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让建筑功能更加完善,部分设计图纸进行了精心改变。据县规划局派驻项目现场负责人胡承钰介绍,四号楼学生活动中心的外立面在原设计上并没有采用昌硕印章风格,为了保证更加充足的采光,又融入安吉文化元素,多方探讨后改成了现在的模样;二号楼风雨操场在结顶时也临时调整了立面设置,“从涂料改成大理石立面,视觉上更加美观吸引人,况且该建筑靠着康山大道,必然也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胡承钰说。

  “保证速度的同时,更要强调工程质量,抓施工安全,为工人提供切实的保障。”采访中,熊国斌介绍说,一丝不苟也是为了项目建设的高品质。

  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部下设5个土建部、1个市政部,质量安全由每个子项目部负责人亲自抓,并各自配有专门的安全负责人;第三方监理单位也派出了20名监理,在建设现场对质量、安全等进行控制;县住建局安监科、质监站等部门、科室积极把关施工质量,进行安全监管。据了解,自项目开工以来,从没有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中德工程师学院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也正在向钱江杯、鲁班奖迈进。

  据介绍,项目工地边的临时生活区,可以容纳2000多名工友,那里有宿舍、食堂,还设置了娱乐所用的篮球场,提供充足的热水,生活上十分有保障。去年末,正当工友们担心买不到回家车票的时候,项目部已经安排了前往安徽、四川等多地的包车服务,专程送他们回家过年。“作为建筑工人,我们感受到的不止是速度,还有温暖。”杨国庆说。

  中德工程师学院扎根安吉,即将迎来首批近4000名学子,圆了安吉人多年的高校梦,也成为城市新地标。

09-192014
2014年9月16日《安吉新闻》第一版
425天建起一座大学城
——写在中德工程师学院建成交接之际

  ■文/袁晶锦

  

  昨天,孝源街道孝源村村民马家斌站在康山大道上,开心地张望崭新的中德工程师学院,“去年上半年,这里还是一片田野,只用了一年多时间,竟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学城。”

  2013年7月18日,中德工程师学院破土动工;

  2013年11月,第一幢单体建筑率先结顶;

  2014年3月,18幢单体建筑全部结顶;

  2014年9月16日,中德工程师学院正式建成交付。

  “项目落地后,推进速度可用令人惊叹来形容。”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根芳感慨不已。

  高效团队刷新“安吉速度”

  整整425天,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创造了新的“安吉速度”。

  回忆起整个建设过程,孝源街道副主任、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负责人熊国斌说,18幢单体同步建设,各工种交叉施工,每个工期都有1000多位工人集体施工,最高峰时达到了2000多人,真正做到了在建设现场争分夺秒,当天任务绝不拖过夜。

  如今,看得见是工人离开后拔地而起的崭新校园,看不见的是教科文新区整个服务团队和各部门不辞辛劳的付出。

  在熊国斌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近5米长的施工进度表,施工前期早已商议、细分每幢单体的建设工期,落实到下设项目部,更是把进度精确到了每一天。

  每天,熊国斌都在仔细理清当天的工程任务后,在正式上班前提早走进项目现场,监督施工、协调班组。“一天能接到100多个项目相关电话,要处理非常多。”熊国斌说,“白天不够用,晚上连着干,工作日不够用,那就把周末都用上,孝源街道服务团队整天都泡在了‘灰蒙蒙’的工地上。”

  如何分秒必争,确保每项施工都如期推进?汇集众力!

  每周四晚上,项目部都要召集所属的5个土建部、1个市政部、监理公司、设计单位等各方开例会,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细节问题,破解难题。每周五,集中住建、审计、安监、监察等各部门召开项目协调会,共同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问题。平日里,更是大小协调会不断。

  “各部门也纷纷抽调人员组成质量安全组、跟踪审计组、廉政检查组等奔赴在建设一线。”熊国斌介绍说,如此高效运转的团队全面推进了建设速度。

  精益求精锻造“安吉品质”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让建筑功能更加完善,部分设计图纸进行了精心改变。据县规划局派驻项目现场负责人胡承钰介绍,四号楼学生活动中心的外立面在原设计上并没有采用昌硕印章风格,为了保证更加充足的采光,又融入安吉文化元素,多方探讨后改成了现在的模样;二号楼风雨操场在结顶时也临时调整了立面设置,“从涂料改成大理石立面,视觉上更加美观吸引人,况且该建筑靠着康山大道,必然也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胡承钰说。

  “保证速度的同时,更要强调工程质量,抓施工安全,为工人提供切实的保障。”采访中,熊国斌介绍说,一丝不苟也是为了项目建设的高品质。

  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部下设5个土建部、1个市政部,质量安全由每个子项目部负责人亲自抓,并各自配有专门的安全负责人;第三方监理单位也派出了20名监理,在建设现场对质量、安全等进行控制;县住建局安监科、质监站等部门、科室积极把关施工质量,进行安全监管。据了解,自项目开工以来,从没有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中德工程师学院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也正在向钱江杯、鲁班奖迈进。

  据介绍,项目工地边的临时生活区,可以容纳2000多名工友,那里有宿舍、食堂,还设置了娱乐所用的篮球场,提供充足的热水,生活上十分有保障。去年末,正当工友们担心买不到回家车票的时候,项目部已经安排了前往安徽、四川等多地的包车服务,专程送他们回家过年。“作为建筑工人,我们感受到的不止是速度,还有温暖。”杨国庆说。

  中德工程师学院扎根安吉,即将迎来首批近4000名学子,圆了安吉人多年的高校梦,也成为城市新地标。

09-192014
2014年9月15日《安吉新闻》第一版、第二版

                                德式风格与中国韵味水乳交融
                                                        ——带你走进即将开学的中德工程师学院

     ■本报讯(袁晶锦)

  9月16日,中德工程师学院建设工程将交付校方,这也意味着我县首家全日制高等院校正式落成。这所家门口的大学到底长什么样?近日,笔者提前一探“真容”——

  沿着康山大道到达教科文新区,在道路东侧,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城坐落在青山绿水间。

  从南大门迈进校园,抢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弘的中德工程师楼,大楼由五个矩形单体楼“拼接”而成,白色主体配以红色点缀,立面简洁、规整。

  “中德工程师楼处在行政区,该区块还包括图书馆、行政楼,往东是教学区,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往北是运动区,有风雨操场和大活动室,再往北就是生活区了,宿舍、食堂、医务室都在那。”在已进入工作状态的门卫华师傅指引下,笔者沿着校内环路边走边看。

  3幢教学楼、2幢实验楼、5栋宿舍楼、1个学生活动中心、1个风雨操场……中德工程师学院共有18幢单体,一律建成大平顶,从空中看就像一个个漂亮的大盒子。“‘方盒子’源于德式风格,但又充分融入了中国元素。”孝源街道派驻中德项目的代表张煜明举例说,学生活动中心等外立面呈现了昌硕印章设计风格,竹装饰则让宿舍楼充满着竹韵味和安吉风,可谓德式风格与中国韵味水乳交融。

  看过建筑看环境,山水尽在校园间。笔者走进校园中心区块,意外发现“一山一水”,山体上覆盖着丰富的植被,水在山脚流淌。据介绍,这些山体和水系都是自然生成,建校时特意保留了地形原貌。中德校内景观绿地众多,总面积14.6万平方米,种植着香樟、银杏等1000多棵乔木,校舍周围分布着草坪、灌木丛、小竹林等绿化。

10月份,近4000名学子将走进中德,学校能否保障莘莘学子的学、住、食、行?答案是肯定的。

  在生活区,5幢公寓化宿舍楼可容纳近5000人,每个寝室住4人,1000多个寝室齐刷刷地建在向阳面,保证每个房间采光充足。笔者走进寝室细看,每个铺位上设床铺下设学习桌,衣柜、储物柜一应俱全,外有阳台,内设独立卫生间,还贴心地供应太阳能热水。

  学校食堂共有三层,完全可容纳4000多名师生就餐,目前,中德工程师学院食堂已“招兵买马”,在学子进驻前已进入试运行状态。

  教学楼的教室内是清洁的黑板、崭新的课桌椅,从10月开始,这里将成为象牙塔内的知识传播地。“全校共有教室113间,每一间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因为是工程类院校,还配备了较多实验室和实践场所。”张煜明介绍说。

  运动区靠着康山大道,走进一看,400米的标准塑胶跑道被雨水冲刷得十分干净,跑道内是足球场,周围建有灯光篮球场、网球场。运动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风雨操场和学生活动中心两幢矩形建筑,里面是室内体育馆、舞蹈室和可容纳近千名学生的文化小礼堂。

  “开学当天预计将有近万名师生、家长走进安吉家门口的第一所大学,目前各项保障工作都已紧锣密鼓跟进,可谓万事俱备。”孝源街道副主任、中德项目负责人熊国斌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