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2021
陈望道:“真理的味道”真甜

    1936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接受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这3本书中就有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由时年29岁的陈望道参照日文版和英文版翻译完成。同年8月,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历史为什么选择陈望道

     为什么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使命落在陈望道身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陈望道先生满足了3个条件:望道先生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定追随者。作为追求爱国救国之路的青年人,他很早就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望道先生是语言学家。他既是革命理论的探索者,同时又是语言大师,他可以用白话文来翻译,从而让《共产党宣言》被当时的年轻人和有识之士迅速地学习、接受,并且能够研究和运用。望道先生的日语、英语俱佳。他在日本学习,日文当然非常好,他的英文也非常好,所以他得以用日文为底,对照着英文来研究和琢磨,而不是简单地从一种版本翻译而来。面对着几个版本,能够抓住《共产党宣言》的精气神,翻译得更加精准。

     而促使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直接原因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师风潮”事件。陈望道后来在民盟市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回顾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前后经历时讲道:“这次查办斗争使我更加认识到所谓除旧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来的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也就在这次事件的锻炼和启发下,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我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陈振新回忆父亲翻译《共产党宣言》身处的环境时说:“3月到4月的时候很冷,我们的房子在山上,更冷。”为了专心翻译,陈望道一头扎进老宅弃用的柴房里。“柴房平时不住人,房子是通风的,门窗都是摇摇晃晃的,墙壁有裂缝,环境很艰苦。”《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本身就很难,不仅是中文首译,没有资料参考,还要讲求通俗易懂,再加上环境的艰苦,陈望道花了比平时译书多5倍的时间才翻译完成。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如此专注,以至于把本该蘸红糖水的粽子蘸到墨汁上都浑然不觉,成就一段“真理的味道”的佳话,广为流传。

     百年布道薪火相传

     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的尽头,有一个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院内一棵6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树荫底下一座西班牙式的三层小楼风格古朴别致。1955年到1977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在这栋小楼里度过了22年的岁月。

     2018年5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旧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星火”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讲解服务。2020年,《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问世100周年,党的99周岁生日前夕,《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参加《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信,让这里的志愿服务队员备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写道:“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陈望道不畏艰苦坚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信念也鼓舞着展示馆里的志愿服务队员。“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陈醉听过一位数学科学学院的队友的亲身经历。“写博士论文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论文写不下去时也会想到放弃。当时她一边忙着写论文,一边坚持在这里做讲解。当她向人们讲起望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时,作为讲述人的她自己也受到触动,支撑她咬牙坚持写下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里,红色基因的种子不断萌芽生根,《共产党宣言》精神代代传承。


07-012021
建党百年,听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地到访“红色圣地”,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我们从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摘录了总书记讲述过的许多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一起感悟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焦裕禄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记得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龚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半截皮带”的故事

     在参观军史馆时,我对长征途中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半截皮带”的故事,感触很深。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二〇一六年一月五日在视察十三集团军时的讲话)

     “半条被子”的故事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

     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

     中央苏区时期,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群众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按照规定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可毛泽东同志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背着金条乞讨的故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杨靖宇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吉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07-012021
建党百年,听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地到访“红色圣地”,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我们从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摘录了总书记讲述过的许多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一起感悟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焦裕禄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记得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龚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半截皮带”的故事

     在参观军史馆时,我对长征途中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半截皮带”的故事,感触很深。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二〇一六年一月五日在视察十三集团军时的讲话)

     “半条被子”的故事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

     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

     中央苏区时期,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群众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按照规定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可毛泽东同志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背着金条乞讨的故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杨靖宇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吉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06-012021
袁隆平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