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2021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22号)

近期,江苏省南京市、湖南省张家界市等地相继发生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已波及数个省份。“德尔塔”是目前全球疫情流行最主要的毒株,它对人体的适应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载毒量更高、治疗时间更长,更易发展成为重症。根据省市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告如下:

一、2021年7月10日以来有江苏省南京市和7月17日以来有湖南省张家界市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安返安人员,请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单位或入住旅店报告,配合做好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和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健康监测期间,原则上不得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不得进入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机构,不得进入影剧院、歌舞厅、浴室、网吧等室内密闭场所,不得开展线下教学、培训等活动,外出时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切实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对不履行健康管理等防控规定、可能造成疫情传播的,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二、请广大市民关注全国中高风险地区等级划分(见附表),凡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病例(含无症状感染者)有轨迹交叉人员,请自觉配合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坚持非必要不离安、不出省,已外出的请勿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疫情相关地区、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期间全程做好严密防护措施。

三、请广大市民做好科学防疫并主动配合防控措施落实。时刻注意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与人接触时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注重咳嗽礼仪,使用公筷公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出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请主动出示健康码、新冠疫苗接种记录,接受测温。加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大型商超、宾馆、景区等人员密集的重点场所的亮码测温。

四、请广大市民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十大症状”,应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及以上级别口罩,并及时就近到发热门诊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过程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五、从严做好聚集性会议活动管控。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办或承办线下大型会议、活动。确需主(承)办的,要落实主(承)办方主体责任,压缩规模、控制人数,严格落实测温、戴口罩、核验健康码、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

六、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大型商超、宾馆、景区等人员密集的重点场所应全面实行健康码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二码联查”,凡年满18周岁以上人员(户籍不限),应尽快到就近疫苗接种点预约接种,以免给工作、生活、学习、出行等方面带来不便。同时,接下来将对12-17周岁人群分年龄段、安全稳妥分步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安吉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8月1日


08-022021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22号)

近期,江苏省南京市、湖南省张家界市等地相继发生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已波及数个省份。“德尔塔”是目前全球疫情流行最主要的毒株,它对人体的适应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载毒量更高、治疗时间更长,更易发展成为重症。根据省市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告如下:

一、2021年7月10日以来有江苏省南京市和7月17日以来有湖南省张家界市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安返安人员,请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单位或入住旅店报告,配合做好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和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健康监测期间,原则上不得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不得进入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机构,不得进入影剧院、歌舞厅、浴室、网吧等室内密闭场所,不得开展线下教学、培训等活动,外出时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切实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对不履行健康管理等防控规定、可能造成疫情传播的,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二、请广大市民关注全国中高风险地区等级划分(见附表),凡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病例(含无症状感染者)有轨迹交叉人员,请自觉配合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坚持非必要不离安、不出省,已外出的请勿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疫情相关地区、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期间全程做好严密防护措施。

三、请广大市民做好科学防疫并主动配合防控措施落实。时刻注意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与人接触时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注重咳嗽礼仪,使用公筷公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出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请主动出示健康码、新冠疫苗接种记录,接受测温。加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大型商超、宾馆、景区等人员密集的重点场所的亮码测温。

四、请广大市民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十大症状”,应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及以上级别口罩,并及时就近到发热门诊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过程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五、从严做好聚集性会议活动管控。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办或承办线下大型会议、活动。确需主(承)办的,要落实主(承)办方主体责任,压缩规模、控制人数,严格落实测温、戴口罩、核验健康码、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

六、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大型商超、宾馆、景区等人员密集的重点场所应全面实行健康码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二码联查”,凡年满18周岁以上人员(户籍不限),应尽快到就近疫苗接种点预约接种,以免给工作、生活、学习、出行等方面带来不便。同时,接下来将对12-17周岁人群分年龄段、安全稳妥分步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安吉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8月1日


07-012021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07-012021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07-012021
陈望道:“真理的味道”真甜

    1936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接受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这3本书中就有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由时年29岁的陈望道参照日文版和英文版翻译完成。同年8月,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历史为什么选择陈望道

     为什么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使命落在陈望道身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陈望道先生满足了3个条件:望道先生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定追随者。作为追求爱国救国之路的青年人,他很早就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望道先生是语言学家。他既是革命理论的探索者,同时又是语言大师,他可以用白话文来翻译,从而让《共产党宣言》被当时的年轻人和有识之士迅速地学习、接受,并且能够研究和运用。望道先生的日语、英语俱佳。他在日本学习,日文当然非常好,他的英文也非常好,所以他得以用日文为底,对照着英文来研究和琢磨,而不是简单地从一种版本翻译而来。面对着几个版本,能够抓住《共产党宣言》的精气神,翻译得更加精准。

     而促使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直接原因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师风潮”事件。陈望道后来在民盟市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回顾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前后经历时讲道:“这次查办斗争使我更加认识到所谓除旧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来的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也就在这次事件的锻炼和启发下,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我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陈振新回忆父亲翻译《共产党宣言》身处的环境时说:“3月到4月的时候很冷,我们的房子在山上,更冷。”为了专心翻译,陈望道一头扎进老宅弃用的柴房里。“柴房平时不住人,房子是通风的,门窗都是摇摇晃晃的,墙壁有裂缝,环境很艰苦。”《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本身就很难,不仅是中文首译,没有资料参考,还要讲求通俗易懂,再加上环境的艰苦,陈望道花了比平时译书多5倍的时间才翻译完成。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如此专注,以至于把本该蘸红糖水的粽子蘸到墨汁上都浑然不觉,成就一段“真理的味道”的佳话,广为流传。

     百年布道薪火相传

     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的尽头,有一个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院内一棵6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树荫底下一座西班牙式的三层小楼风格古朴别致。1955年到1977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在这栋小楼里度过了22年的岁月。

     2018年5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旧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星火”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讲解服务。2020年,《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问世100周年,党的99周岁生日前夕,《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参加《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信,让这里的志愿服务队员备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写道:“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陈望道不畏艰苦坚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信念也鼓舞着展示馆里的志愿服务队员。“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陈醉听过一位数学科学学院的队友的亲身经历。“写博士论文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论文写不下去时也会想到放弃。当时她一边忙着写论文,一边坚持在这里做讲解。当她向人们讲起望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时,作为讲述人的她自己也受到触动,支撑她咬牙坚持写下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里,红色基因的种子不断萌芽生根,《共产党宣言》精神代代传承。